最笨网 - 优秀的网站目录分类导航
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网站 > 社会文化 > 太原方志网
太原方志网

太原方志网

网站别名:太原方志网

网站简介:太原

网站类型:社会文化发布时间:2020-09-11

网站地址: 进入网站

网站介绍

太原方志网简介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太原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太原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要努力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实现“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功能。
位置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腹部,太原盆地北端,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南北约107公里,东西约144公里,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市区座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古昔即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称誉。
气候

太原由于其地形复杂多样,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海洋性气候对境内的影响,形成了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夏秋降雨集中,冬春旱多风。年平均温度为9.5°C,一月平均-6.4°C,七月平均23°C。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平均149—175天。年均降水量468.4毫米。

 

物产

太原物宝天华。市境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4.5%,但矿产资源、物产却非常丰富,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石有20多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铝土矿、锰铁矿、铜矿、铅锌矿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膏、硫磺、硝石、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石灰石、云母、石英、大理石等。特别是煤炭、铁矿、石膏,被称为太原三大矿产。境内含煤炭面积达1318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4亿吨;石膏探明储量高达6178万吨。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亿立方米。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太原丰富的物产、特产。市境中部、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区为主要农耕区,以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蔬菜为主;果类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桃、杏、枣、核桃等。西部和北部山区,以产莜麦、豆类、马铃薯及油料植物胡麻、向日葵为主。在历史上,西部山区为天然牧场,从汉代就设监牧管理畜牧业。时至今日,娄烦、古交一带仍有放牧养殖习惯。

境内多山地丘陵,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白皮松、落叶松、油松、侧柏的生长;党参、黄芪、麻黄、黄连、地黄、秦艽等较贵重中药材遍布;沙棘、山梨、山桃等野生水果资源也非常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数量、种类可观。

经劳动人民的长期培育、发明创造,境内形成有多种传统特产。其中,清徐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面积广,为中国四大产地之一;晋祠大米,质量上乘,久负盛名;老陈醋独成系列,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人口区划

太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99%以上。200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345.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1.89万人,乡村人口63.82万人,城镇化率为81.5%;男性人口175.61万人,女性人口170.10万人,性别比为103.24:100。

2008年太原市辖6区(小店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晋源区)、3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市(古交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全市共有52个街道办事处,465个社区居委会,有21个镇、31个乡,994个行政村,1617个自然村。

 

建置沿革 

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并州。是我国黄河流域文明古城。“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万年前人类就生息繁衍在太原;义井和东太堡“新石器文化遗址”亦说明,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许坦型文化遗址”展现了商代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唐国。西周时,因临晋水改称晋国,是晋国唐叔虞受封之地。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阳古城问世于晋水汾河之畔,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春秋之际兴建的晋阳城邑“版筑十尺、冶铜为柱、城高池深、宫苑壮丽”。战国初期,晋阳曾为赵国都城。秦代以晋阳为郡治,设太原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时,晋阳又称并州,为全国十三州刺史部治之一。亦是太原简称“并州”的渊源。三国时期,太原郡为太原国。西晋末年,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五国都曾以太原为国都。南北朝时,北魏、北齐的统治以太原为中心,史称“霸府”,开创了太原在军阀割据时的军事地位。唐王朝发祥于太原,李渊、李世民父子定都长安后,因晋阳古称唐国,遂定国号为唐。唐太宗之子李治以晋王之位承袭帝业,为唐高宗。唐朝先后封太原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唐朝大诗人李白于太原作序时曾记“天王三京,北都居其一。襟四塞之要冲,控一原之都邑。”太原籍诗人白居易曾赞“并州好马应无数,不怕旌旄试觅看”。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都以太原为开基发迹之地,封为国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龙城”之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享誉华夏的军事、经济重镇和文化、商业都会。史载有“年谷独熟、人庶多资、经济富庶、人才辈出”的盛名。宋代升置并州为太原府,享有“锦绣太原城”之美誉的太原,有着“坚逾铁瓮”的城堡。清代太原为国都北京之右的军事重镇,长期驻扎“精骑兵”,时山西省建制确立,巡抚衙设太原。清朝末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太原相继组织分会,主办《晋阳公报》和《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起义,揭开了这座古城走向现代历史的序幕。民国10年(1921年)设太原市自治行政公所。民国9年(1920年),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民国13年(1924年),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诞生;民国16年(1927年),正式设省辖太原市。民国25年(1936年),太原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民国26年(1937年),太原市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薄一波等在此留下了宣传和组织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足迹。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艰苦创业,太原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名胜古迹

太原市地处内陆,人杰地灵,民风朴实。《汉书》记载并州“本唐帝所居,其民淳厚俭而闲礼,乃有尧之遗风”。名胜古迹史载有: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崛围红叶,汾河晚渡,天门积雪,西山迭翠,土堂神柏,巽水烟波等。市区有明代所建双塔寺,被桥梁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陆立交桥”——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天龙山石窟,为我国十大名窟之一。始建于北齐的蒙山大佛,可与乐山大佛媲美。建于唐代元年的龙山道教师尊道场,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唯一的纯道教石窟。

2008年全市有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古塔等各类历史人文资源共414处,其中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的有晋祠、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天龙山石窟、窦大夫祠、净因寺、多福寺、永祚寺、狐突庙、王家峰北齐墓群、不二寺、明秀寺、清源文庙等13处;省级的有孟家井瓷窑遗址等32处;市级的有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等46处。革命纪念地有晋绥边区八分区驻地旧址等41处。晋祠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碑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煤炭博物馆、东湖醋园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清徐葡峰山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经济概述

古代太原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秦汉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制生产工具的推广普及、水利工程的兴修,太原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汾河水和晋水被广泛利用,太原的农业发展迅速。唐代,冶铁、酿酒业已负盛名,铁镜、葡萄粉屑(葡萄酒)被列为传统贡品;所产并州剪刀,时又称并刀,其锋利名闻天下。唐代晋阳城内有“甲坊”、“钱坊”,为当时制造铁甲、铸币集中的坊街。宋代的太原城,酿酒业、织染业、铸币业比较发达,因此专设有酒税征收机构和专为官方染织的染织局和铸币的宝泉局。明清时期的太原城内手工作坊、商业店铺十分发达,不少街道以同行业集中而名,至今沿用。与沿海城市相比,太原的近代工业起步较晚,但却早于内陆其他城市。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官办的太原火柴局,首开山西近代工业序幕;继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立的山西机器局、山西通省工艺局,则为太原加工工业、军事工业的开端。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实业公司开始筹办,次年正式在太原成立,至此太原的近代工业由清末的初创时期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至太原沦陷之前,西北实业公司所辖26个企业,设在太原的就有23个,涉及冶金、煤炭、机械、建材、化工、纺织等多个门类。日军侵占太原后,对太原的经济进行疯狂掠夺,先后将3000多部优良机器劫往日本国内及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劫后余存的公私企业实行军管,强迫生产。日本投降时太原工业已奄奄一息。民国山西省政府虽恢复西北实业公司,竭力挽救工业颓势,但终回天无力,至太原解放时工业经济已衰败不堪。

解放后,太原市国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至“十五”时期的发展,到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95.49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175元,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163.05亿元,年均增长23.7%;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年均增长21.5%;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60.94亿元,比“九五”累计增长1.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年均增长15.2%。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3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595.9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实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11.1%,其他服务业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36377元,增长15.9%,按200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782美元。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为1.6:50.9:47.5。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8%,提高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提高6.0个百分点。

 

农业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太原地区农业经济已出现。在太原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农具出土。进入春秋时期,铁铧犁的使用和用牛耕田,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太原盆地的农业进一步发展。春秋中期以后,晋国疆域扩张到了太原盆地以北,把持国政的诸卿在盆地内划分势力范围,开垦私田,改革税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一带)经过董安于、尹铎两任官员的治理,周围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晋阳成为一座战略城邑。晋四卿晋阳之战后,当地人民修成了大型水利工程智伯渠,使晋水流域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地。战国时期,晋阳一带是赵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秦汉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制生产工具的推广普及、水利工程的兴修,太原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汾河水和晋水被广泛利用,太原的农业发展迅速。宋代,由于北宋初统治者把恢复和发展农业作为首要政务,多次颁发诏书,召集流民复业归农、垦殖荒田,并且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加之宋代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太原的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菽、粟、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麻等。明代,太原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繁荣发展的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减轻赋税,鼓励耕植,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太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太原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民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制度落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不高,亩产只有60公斤左右,生产技术和农具以传统方式为主。蔬菜生产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需要,林业生产遭到破坏,牧业生产极少,渔业生产为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学”的战略方针。采取了兴修水利、建设农田、繁育良种、推广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普及,农机专业队伍逐渐壮大,农机作业项目遍及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加工等各业。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农业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专业户、联合体逐年增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家庭工厂和专业村。1985年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依托城市,建设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方针,其核心是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副食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农业、水利、牧业、林业、农机等行业都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太原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突破,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88.52亿元。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24亿元,林业产值1.16亿元,牧业产值13.68亿元,渔业产值0.37亿元。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8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61万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0.52万公顷;秋粮播种面积8.09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6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0.15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0.63万吨。蔬菜总产量134.46万吨。肉类产量5.95万吨,禽蛋产量3.82万吨,牛奶产量10.08万吨。水果产量5.64万吨。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0.33万公顷,水产品产量3610吨。2007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6.17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5360吨。农村用电量49373万千瓦小时。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座。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8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乡镇企业增加值204.54亿元,增长16.1%;营业收入758.77亿元,增长16.5%;上交税金32.68亿元,增幅达到25.0%。
工业
春秋末战国初太原地区的冶炼业特别是冶铜业已相当发达。太原出土的晋国赵卿“春秋大墓”中,有庞大的车马器、壶、尊、兵器及迄今所知中国春秋时期最大的铜鼎“镬鼎”。秦汉时期,冶铁、食盐成为两个重要的生产经营部门,煤炭、硫磺等矿产品开始开发,制铜业、制陶业已达到新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太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太原地区的冶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冶铁区。隋唐五代时期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盛名,并州铁、并州剪刀、太原铜镜闻名全国。太原煤炭已被开发利用,煤炭开采业规模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宋代,煤炭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由民间开采,政府抽税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并州卖炭者,每驮抽税十斤”的记载。冶炼业是宋代太原的另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太原大通监是宋代官府在全国设立的冶铁业四监之一。北宋太原冶铜业也相当发达,太原铜器闻名全国,朝廷责令太原府每年上贡“大铜鉴”10面,还在太原设立“河东监”铸造铜钱。太原的制瓷业也十分发达,北宋在太原曾设有官窑。宋代太原已经形成了一些手工业作坊聚集街区,如帽儿巷、靴巷、剪子巷、帘子巷、盘碗巷、砖瓦巷、麻绳巷、毡房巷、酱园巷等。金元时期,太原虽屡经战乱,但在社会逐步安定之时,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太原府工商业颇盛,产葡萄酒及丝”。明代,手工业中,官营冶铁业发达,民营冶铁业发展迅速。当时,明政府在全国设立了13个官营冶铁所,山西布政司所属有5所,其中太原冶铁所规模最大。明代太原的采煤业也有所发展。西山采出的煤已用于冶铁、铸钱、烧石灰、烧砖、烧陶瓷、酿酒、制药、织染等方面,居民取暖也广泛地采用了煤炭。煤矿工人还从煤炭中提炼黑矾及硫磺等副产品,同时较熟练地掌握了炼焦技术。在煤炭开采方面,普遍使用了斜井、竖井技术。除西山外,太原所属的阳曲县也有了专营采煤的窑户。明代太原的葡萄酒颇负盛名,为贡品。此外,印刷、造纸、木器、磨面、制镜、制墨、剪刀制作等手工业也日渐发达。到清朝中叶,太原的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炼铁业和硫磺生产也初具规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创办了山西第一个官办近代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标志着工业生产由手工作坊转入了机器生产,从而揭开了太原经济发展新的一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上奏朝廷,请求设立机器局。朝廷准奏之后,胡聘之即委任候补道徐桂芬为机器局总办,在太原北门外创办了太原机器局,其作为山西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清政府在太原西羊市街成立了一所综合性的近代工业企业——山西通省工艺局,内设织布、织带、木工3个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票号财东渠本翘用5000银元购进官办晋升火柴公司之后,又与其亲戚乔雨亭添资13 000银元,合伙组成双福火柴公司,这是太原第一个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企业。此后,太原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缓慢发展,相继在采矿、发电、机械和面粉加工等行业中出现了机器工业。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西汾城(今属襄汾县)人刘笃敬在太原西山开办王封磺矿公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太原又创办三晋恒磨坊,该磨坊为私人投资的使用机器磨面的小型加工企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太原开办了西山庆成煤窑和永泰煤窑。庆成煤窑已出现了专采地下煤层的筒子窑(竖井)。同年,《晋阳日报》印刷厂创办,该厂为私人集股创办的商业性印刷厂。宣统元年(1909年),刘笃敬出资白银3万两,创办太原电灯公司,此为山西电力工业之始。宣统二年(1910年),玉成永铁厂创建,该厂为使用机器从事轻工企业设备维修的小型企业。同年,晋丰裕磨坊创办。次年,德裕源机器磨坊创办。清末时期,太原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只是一个雏形,对太原的近代工业发展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民国21年(1932年),西北实业公司开始筹办,次年正式在太原成立,至此太原的近代工业由清末的初创时期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至太原沦陷之前,西北实业公司所辖26个企业,设在太原的就有23个,涉及冶金、煤炭、机械、建材、化工、纺织等多个门类。此外,还有私营、公营企业11个,涉及面粉加工、发电等行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被列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加速增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增加值497.84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增加值59.81亿元;省属企业增加值300.97亿元;市属企业增加值14.69亿元;县属及以下企业(含无主管企业)增加值122.37亿元。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均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10.74亿元。其中:冶金、机械、煤炭、炼焦、化工、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796.30亿元、272.39亿元、166.36亿元、148.01亿元、107.88亿元、36.64亿元;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不锈钢深加工、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6.85亿元、30.23亿元、25.01亿元、6.38亿元、6.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6.9。实现利税185.58亿元,实现利润93.62亿元。
商业、服务业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新的交通道路的修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太原输出的商品主要有盐、铁、丝织品、药品、漆器等。同时,一些装饰品、琉璃品、皮制品等外来商品和匈奴的马匹也源源不断通过太原进入中原。东魏、北齐时太原先后为霸府和别都,商业异常活跃,逐渐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宋代太原的商业出现了新的局面。城乡间的商品交流大大增加,在一些交通要道或通都大邑,形成了定期的市集,诸如“市”、“草市”、“墟”、“场”大部分渐发展为市镇。同时,城区逐渐形成一些繁华的商业区,如西米市、南市街、柴市街、菜市街、麻市街等,大南关一带的街道两旁则分布着许多糕点铺、干果铺、绸缎店、酒坊、银号、当铺等。明代商业资本活跃,形成了很多地域性的商人集体,其中尤以晋商势力为强,太原商人为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当时太原交通发达,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大南关一带店铺林立,是北方商贸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太原城的商业十分繁盛,古人以“蔽天光、发地脉”形容其盛况。随着城市扩建,人口聚集,清朝中叶太原同业的店铺大多集中在一条街上,街道也以其行业命名,如剪子巷、靴巷、酱园巷、柴市巷、牛肉巷、米市街、估衣街、馒头巷等街道的名称就是由此而得。鸦片战争以前,太原商业已出现了粮行、油面行、布行、药行、干菜行、酒行、鞋帽行、典当行、银行、钱行,统称“十大行”的行业公会,尤以钱行最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太原与外埠的经济联系扩大,各种洋货逐渐充斥市场,风行城乡。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太原商业呈波浪式发展,官僚资本商业及外国资本商业也发展起来。民国26年(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商业遭到严重破坏,华商纷纷倒闭,日商逐渐霸占了整个市场。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返回太原,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官僚商业机构,控制了整个市场。至1949年4月太原解放时,市场呈现萧条、混乱、凄凉的局面,全市商号仅剩下497户,旅店120多家,从业人员450人。
解放后,太原市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得到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原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太原市商业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饮食服务业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新局面,全民、集体、个体等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网点遍布城镇各个角落。为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了一批宾馆、旅店。一批集体和个体旅馆、居民办的家庭旅社也应运而生。家庭服务中介机构基本普及,从业人员由城市扩大到农村。礼仪服务种类和项目逐渐增多,市内主要街巷大都设有礼仪服务网点。国营饮食服务企业逐步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小企业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以及转为集体经营和租赁给个人经营等形式,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到2007年,太原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91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89.88亿元。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6.0%。年末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22个,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商品销售额77.2亿元。
展开
网站评估

太原方志网于2020-09-11被最笨网收录,网站相关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网友分享!由于(太原方志网)网站内容动态属性,时刻在变动,本站无法保证(太原方志网)网站内容真实可靠!请大家查阅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如果您在访问(太原方志网)时发现:网址失效、或网站存在非法等相关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819168318@qq.com),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zuiben.cc/zonghewz/shehuiwh/tyfzw.html

网站截图

网站推荐

  • 太原方志网
    太原方志网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 桂江社区
    桂江社区

    桂江社区是专业的分类信息网!可免费发布查询房屋租售、

  • 东和茶叶网大益官网
    东和茶叶网大益官网

    东和茶叶网大益网是一家以经营知名品牌大益普洱茶的中

  • 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文化厅是省政府主管全省文化艺术工作的职能部门

  • 三苗网
    三苗网

    三苗网于1999年11月由石茂明博士创办。2000年1月1日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浙江省文化馆
    浙江省文化馆

    浙江省文化馆(原称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建于1955年,位于杭州

  • 广州天道居
    广州天道居

    广州天道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7年07月24日成立。法

  • 凤县新闻网
    凤县新闻网

    凤县新闻网由中共凤县县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权威发布

  • 本站精选
  • 热门推荐